当前位置: 主页 > 分类设置 > 资产评估报告 >

第二章 项目背景与建设的必要性

时间:2013-11-10 11:00作者:admin 点击:
  第二章 项目背景与建设的必要性
2.1项目提出的背景
2.1.1肉牛产业发展趋势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人口多、耕地有限,发展以食草型为主的家畜更具有战略意义。国外畜牧业发达国家养牛业占有重要位置,如美国是世界上第一牛肉生产大国,全美每年1800亿美元的农产品销售总额中,畜牧业为880亿美元,其中340亿美元来自肉牛业,占畜牧业销售总额的38.7%,占农产品销售总额的18%左右。我国的肉牛业起步晚,真正意义上的肉牛生产仅十几年,但近几年发展尤为迅速,2008年牛肉产量630.4万吨,仅次于美国和巴西,占世界第三位,但人均消费量仅4.2千克左右,与世界平均9.93千克相比有较大的差距。在人均牛肉消费中我国牛肉仅占8.4%,世界平均为26%,美国32.4%,巴西46.9%,澳大利亚55.72%。提高牛肉产量和品质、增加牛肉在肉类消费中的比重,符合消费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国情,大力发展肉牛产业具有广阔的前景。
加入世贸后对我国、尤其是对我省的肉牛产业带来更多机遇。首先,为使我国的肉牛业尽快与国际接轨,国家通过“绿箱”政策,加大对肉牛业投入,提高肉牛业的整体生产技术水平,增强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贵州省有极为丰富的饲料资源,而且牛的改良工作起步比较早,品种资源比较丰富,牛的存栏和出栏数量及牛肉产量已跨入国内先进省份行列,活牛及分割牛肉在国内外消费市场占有一定份额。第二,国内牛肉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如果我国人均牛肉年消费量从目前的4.2kg增加到9.93kg的世界平均水平,则意味着新增一个年消费量700万t的牛肉消费市场,这将为国内牛肉消费市场提供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第三,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综合饲养成本比较低,目前我国市场上牛肉价格比国际市场上牛肉价格要低80%以上,因此,在价格上具有相当强的竞争力。更为重要的是,靠吃谷物而非肉骨粉育肥的牛肉吃起来更让人放心。大力发展肉牛产业具有广阔的前景。
今后发展畜牧业的重点必须向“以草换肉”的肉牛养殖业方向发展,这是畜牧业的希望,也是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同时还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是一条中国农业必然要走之路,这样才能全面发展。畜牧业就是种植业的产业升级,因为它减少了对大自然的直接依赖,更大程度上利用了人类资源(智力、技术、信息)。畜牧业(以及畜产品的加工和营销)比种植需要更多的劳动投入,产业链条长得多,可以带动更多产业的发展。在发展肉类生产和畜产品加工业方面,我国已经显示出了一定的优势,这是大有前途的产业。农业结构的合理化必将大大改善我国生产资源的配置,创造更多的增加值。只有使一部分农民彻底离开土地,另一部分农户的经营规模才能不断扩大,种植业才能发展。加工业重心的转移,不仅有利于农民收入的提高,还将促进城市工业升级。当地粮食资源转化率低,广大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很慢,有些地区甚至出现负增长,导致了种植粮食积极性的锐减。而一些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60%的粮食作为饲料进而转化成肉蛋奶,20%深加工转化用于工业产品,20%作为商品粮。农业产业化的主要任务是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培育主导产业,大搞系列加工,开拓两个市场,强化带户功能,实现富民强省。
2.1.2本行业发展现状
目前,依赖较少的粮食发展畜牧业,是中国畜牧业的一大优点。正是依靠这一优势,在近10年粮食生产徘徊不前的形势下,中国肉类产量保持了每年以两位数的增长。大力发展优质肉牛饲养及屠宰深加工是牧业结构调整和畜牧业发展的重点,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农副产品出现了相对过剩,市场供给呈现出结构性过剩的矛盾,大宗产品充斥市场。整个农村经济进入了全面的结构性调整时期。农村经济由“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转变。大力发展草食牲畜肉牛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向三元结构转变。同时,畜牧业生产经过二十三年的持续增长,畜产品供给也出现了结构性过剩矛盾。畜牧业也进入了内部结构调整时期,发展草食牲畜,特别是肉牛有利于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饲草饲料资源,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保持畜牧业可持续性发展。同时,发展肉牛生产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肉牛在我国人民的肉食品消费结构中仅占7.8%,人均肉牛消费水平仅占世界水平的五分之一。除肉牛外,目前市场对牛皮及革制品的需求量愈来愈大,世界皮革制品工业中心正在向中国转移。我国皮革工业每年缺少几百万张牛皮,肉、皮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黄平县地处贵州省东南部,自然资源丰富。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夏无酷暑,四季温暖湿润,雨量充沛,饲草茂盛。具备发展畜牧业自然优势,广大农户有着丰富的养牛经验,农户养牛基础较好,特别是近几年来,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水平不断提高,规模养殖逐年增多,有向商品化发展的较好基础。从铜仁市实际出发,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潜力在于发展畜牧业,畜牧业发展的潜力在于发展养牛业,无论从资源条件来说,还是从产品市场来看,以及从经济效益来考虑,黄平县发展养殖业具有显著优势。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2.1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
2006年国家农业计划工作会议提出:2008年一2015年我国肉牛发展的主攻方向是按照“饲养上水平、上规模,质量上档次、保安全”要求,加大肉牛优良品种的繁育和推广力度,加快建设无规定疫病区,发展规模化、标准化饲养,改进加工水平,全面提高单产和质量安全水平;创造一批名牌牛肉产品,增加高档牛肉的国内份额,并利用我国没有疯牛病等有利条件,积极开拓东南亚、中东和俄罗斯市场,进一步扩大出口。到规划期末,把优势区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牛肉产业带,结合无规定疫病区建设,把中原和东北等建成我国牛肉主要出口基地。
2.2.2本项目建设是实现规模化养殖、集约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的产业化发展目标的必由之路。
通过本项目建设,在农民与屠宰企业之间架起桥梁,把分散的小生产与统一的市场衔接起来,使养牛生产形成规模,品种选择优质化、生产专业化、管理规范化、服务社会化,把养牛生产中农户的品种选择、合理饲养和屠宰加工企业需求之间有机的联系起来,做到有计划选种、饲养,产品才有数量、有质量、有品牌、创品牌、增加竞争力,这样可使千家万户小生产进入有序的发展轨道,使千家万户的牛获得比零星进入市场有更大的经济效益。
2.2.3本项目的建设是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牧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业整体效益,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广大农民奔小康的需要。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其重点和难点在广大的农村牧区。如何调整农牧业生产结构,寻找农牧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农牧民的收入,成为了急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我省各级政府都很重视发展龙头企业,并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切实带动广大农牧民增收。我省畜牧业经营模式主要为舍饲与半舍饲为主,目前没有克服“秋肥、冬瘦和春乏死亡”的局面。据测算,每年冬季每头牛损失 20公斤,同时,我省的牛羊价格随季节变化也有波动。仅此两项,每年给广大农牧民造成巨大收入流失和损失。根据各级政府文件精神,通过扶持育肥和加工型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牧业模式,促进当地牛羊育肥、运输、饲料加工、屠宰加工、牛羊肉保鲜、冷冻冷藏等相关产业发展,对调整畜牧业生产结构,安置农村富裕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经济具有积极作用。本项目建设带动肉牛生产基地周边乡镇的农民发展舍饲半舍饲养殖的同时提供技术支持与效益保护,企业按照高于市场 5%的牛羊收购价格收购牛羊,增加了农牧民养殖积极性,促进了农牧民增收。项目建设进一步优化我省农牧业产业结构,壮大养殖规模,提高养殖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快农牧民增收致富步伐。本项目的建设,不仅可以实现传统农牧业产业链的延长,提高初级农牧产品的附加值,而且有利于传统畜牧业及其附属产品加工业向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的发展。
2.2.4本项目的建设是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我省地处长江、珠江上游,生态环境的改善不仅有利于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屏障的保护作用也有利于中下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一盘棋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大量科学研究表明:林草结合是防止水土流失的最佳生态模式, “十五”期间国家投巨资在我省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的事实即是明证。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后,如何切实解决还林还草区后续产业、保障农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改善问题已成为扶贫开发工作战略重点转移和增加低收入贫困人口经济收入的重大课题,而基地+舍饲的集约型养殖就是进行林草结合、生态可持续发展很好的方式。选择草地生态畜牧业产业化科技扶贫是我省资源开发潜力大、增收致富作用明显的带有普遍性、全局性的产业,在坚持“保护、利用、建设”原则的基础上,可有效地解决好生态建设与农民增收的矛盾,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赢。
2.2.5本项目可以有效地增加企业和地方财税收入。
项目达产后,在保证企业自身有很好发展的同时,带动种植、饲料、屠宰加工等相关行业发展,可直接带动农村养殖户、种植户100户,缓解社会部分就业压力。因此,本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十分可观的。
综上所述,建设本项目,有利于把农户分散小规模养牛与规模型屠宰加工企业连接起来,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有利于延长牛产业链条,建立一体化经营模式;有利于规模化、标准化、区域化牛业生产的发展和先进技术、方法的推广应用;有利于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实力增强。因此,项目建设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十分迫切。
------分隔线----------------------------